伊利打造“舌尖上的品质”

2018年12月17日       来源: 人民日报      作者:  魏 贺 王玉琳

“龙头企业要建立比肩甚至超越国际水平的质量管理标准和体系,掌握了标准,才是掌握了品质的核心。”“建议建立一个权威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科普和信息披露平台,将行业内最新的消息及时传递给消费者”……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李翠枝,准备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这样两条建议。

李翠枝是伊利集团质量检验控制中心主任,从事质量工作已有20多年。这两条建议,源于她多年来在岗位上的实践和感悟。“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,我深深地感受到,品质是一件大事,小到一杯牛奶,大到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,品质都是根本。所以我们做质量工作的,就是要像为自己的家人一样,为消费者守好品质关。”李翠枝说。

检测项目上千个

“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现在一盒伊利牛奶从原料端到产品出厂,检测项目多达1000多个。”说起伊利的产品质量,李翠枝很是自豪。

2014年1月28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工作期间,来到伊利集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等情况,对保证食品安全提出要求。

“实际操作中,伊利在行业内首创了‘质量管控三条线’模式,在国标线的基础上提升50%制定企业标准线,在企标线的基础上又提升20%制定内部控制线,通过‘三条线’的层层把关,不断提高质量管控水平。”李翠枝介绍。

2015年,伊利再次将质量领先战略升级为“质量领先3210战略”,对标全球最优品质,坚决对生产全链条中不满足安全和品质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。

截至2017年年底,伊利在检测设备上累计投入6.35亿元,全年的检测费用投入近3亿元。伊利在质量管理工作上开创了具有全球性、追溯性、智能性、透明性、严苛性等特点的系统,严苛的质量管控标准已经贯穿其全球产业链。

培训会养牛的“牛二代”

在“伊利即品质”这一信条的指引下,伊利的品质管控体系逐步向奶源供给侧延伸,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共赢发展。

“农牧民在生产中普遍面临技术弱、融资难、风险大、转型慢的问题,不解决他们的顾虑,就没法确保产出好奶。”李翠枝介绍,为解决奶源供应问题,伊利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市两级党委、政府的带动下,探索出技术联结、金融联结、产业联结、风险联结的工作方式,保障奶农利益,破解奶源难题。

从2014年开始,伊利成立了“奶牛学校”和“牛二代训练营”,通过培训、指导等手段,帮助农牧民提高技术水平实现增收。通过技术联结,2014年至2017年,伊利帮助奶农将奶牛的(日)单产从平均20.61公斤提升到27.6公斤,而每公斤牛奶的养殖成本从3.65元降到3.15元。这“一升一降”不仅帮助奶农增收30多亿元,原本一大批不太掌握养殖技术的年轻人,都成了能养牛、会养牛、养好牛的“牛二代”。

为帮助农牧民解决普遍存在的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,伊利探索出以“核心企业承担实质性风险”为特色的产业链金融模式,为农牧民融资提供担保。从2014年开始,伊利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“青贮保”“牧场保”等12个金融产品,融资总额超过33亿元,帮助全国14个省、市、自治区的1143户农牧民解决了“钱”的问题。

此外,伊利还发展优质饲草种植,推动种养一体化,投入资金消化奶农过剩原料奶,实现产业联结和风险联结,保障奶农利益。2017年,伊利为家庭牧场发放补贴4000多万元,同时推动青贮种植户与奶牛养殖户签订订单,带动每年260多万亩青贮玉米的种植和销售,平均每亩净利润达600元;消化过剩原料奶30万吨,持续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,维护了行业的稳定发展。

人人都是品质创造者

为了生产出高品质的果料型酸奶,伊利开创了质量前置管理模式,深入原材料第一线,帮助果农和果酱企业进行产品质量检测,提供技术指导,提升他们的产品品质。这一做法,不仅带动了整个乳业产业链提质升级,也带动了其他相关农牧业向高品质发展。

“伊利的每位员工都是品质创造者。”李翠枝说,伊利对高品质的执着追求,赢得了消费者信赖,也带动产品销售节节攀升,为伊利走向世界打下坚实根基。

目前,伊利跃居全球乳业八强,蝉联亚洲乳业第一,每天为消费者提供1亿多份产品。在英国品牌价值咨询公司(BrandFinance)2017年度“全球乳制品品牌价值排行榜”中,伊利品牌强度指数位居全球第一,创造了亚洲乳企迄今为止的最好成绩。除此之外,伊利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,多年来一直保持在20%以上,2016年更是达到了26.58%,位居全球乳业第一。

“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基层群众交流,深刻感受到,品质型消费已经成为当下的主流。”李翠枝说,“龙头企业在新时代下更要有担当,要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和带动作用,促进整个行业的高品质发展。我们要坚决做好食品品质的守护者,为百姓的美好生活贡献一份力量”。